欢迎光临中国旅游教育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中心 > 论坛讲座
论坛讲座
创意型旅游人才培育的探索与思考

    (来源:中国旅游报

    旅游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支柱,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绿色朝阳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创意性产业发展取决于创意型人才。创意型人才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教育界、企业等各方面力量的支撑和协作。

    

    基于政府层面的建议

    

    界定创意人才。科学界定创意人才的标准、范围,是加强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关于创意人才的界定,有专家认为,高层次应是高素质、高能力和高产出率,而且是多学科人才的有机综合。这个观点对制定创意人才培养和引进措施应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唤醒全民创意意识。创意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的创作和设计人才,更需要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和群体创造力的激励发挥。要唤醒全民的创意意识,让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都渗透着创造力的火花。

    构建完整的创意人才链。创意人才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应该是一条人才链。这其中,重点包括三大类人员:①具有原创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专门人才。②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人才。③专门研究创意产业发展及其规律的人才。政府一方面要重点培养和引进研发设计创意人才,组成“创意核心人才群”,以掌握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要构建创意人才聚集高地,聚集创意策划、管理等方面人才,形成“创意人才群”。

    构筑诱发创意的城市环境。一个企业对创意人才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深受其所在城市对创意人才的影响。创新和创意,从来都是和激情的性格联系在一起的,很难想象在一个保守的社会氛围里,能诞生伟大的创意、能发展蓬勃的创意产业。政府要努力营造尊重创意的社会氛围,形成全民热爱创意、创意光荣、创意有奖、人人争相创意的城市风气。

    优化创意人才创业的社会环境。纵观国际上创意产业发达的大都市,无一不是用自身独特的城市人文精神将各路创意人才网罗手中。创意人才在城市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拥有宽广的交往空间,才会产生更多好的创意。政府应根据地方特色,创造适合创意人才生活的“精神家园”。

    建立创意人才激励奖励政策。一个产业的发展,只有得到相应的政策支持,才能走得更稳健。政府要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对创意人才给予合理的优惠的政策。如设立“创意人才专项基金”,制定与产业导向相配匹的基金使用办法,奖励创意人才创造出有良好社会效益的创意产品,放大基金的投入效应;针对生活成本、交易成本、创业成本偏高的现实,设立专项“种子资金”,以短期借贷的方式,鼓励和扶持创意人才创业。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创意产业的核心是要构筑其产业链和产业的延伸,而在产业链上流动的最值钱的就是知识产权。对创意产业来说,对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其实也是对个人创造力价值的尊重和承认。所以,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创意人员有充分发挥其智慧的法制环境,以保护其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这种示范效应,又能吸引更多创意人才的汇聚。此外,完善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体系,也有利于杜绝创意人员的大量抄袭模仿。

    倡导创意人才的“柔性流动”。政府主管部门根据人才柔性流动的特征,加快相关人事制度的改革,解除创意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鼓励企业通过学术交流、合作研究、技术开发等多种形式,以调动、岗位聘任、项目聘任、人才租赁等多种柔性引进的方式,集聚各类创意人才。

    加强本土创意人才的培养。目前全国都普遍缺乏创意人才,引进高端人才难度很大,本土化的培养是最佳的选择。本土化的人才一方面对家乡有特殊的感情,另一方面一般比较了解本土的传统文化,他们所开发的创意产品不会出现断章取义、一知半解的现象。

    

    基于教育界层面的建议

    

    开展专门教育。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设立创意产业院系,建立创意产业学科群,主动适应创意产业对相关人才的强烈需求,进行专业整合以及学科调整,培养专门人才。建设一批创意产业的教学、研究设施,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建设既具有培养学生实际工作和创意意识功能,又同时具备对外承揽业务能力的创意实训基地。加强与各类“创意园区”的联系,并与其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

    开展创新教育。创意需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本领,我国的传统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承和记忆,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创意人才的脱颖而出,我们应在教育培养机制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扭转应试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扼杀,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意冲动”、“创意快乐”。

    推行个性教育。现在,我们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创意人才的“批量生产”。比如已有很多高校开设了旅游商品开发和相关专业。目前已经培养出一批毕业生,但是社会上对这些人才的认可程度并不高,转行的不在少数。事实上,创意是个性的、求异求新的,创意人才培养的标准也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

    推行复合式教育。要打通学科壁垒,鼓励学科交叉,将文学艺术学科与工科、商务类学科融合,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使创意人才成为复合型“通才”,具备文化创意思维、创意表达、创意传播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实施实务性教育。创意教育一定要强调实务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和现实针对性,切忌理论空谈。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我们现在太过追求视觉震撼,觉得有视觉震撼就什么都有了。其实,归根结底,创意的根本应当落在文化形式、文化内涵和文化本质上,而不是花样越翻新越好。学校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重视创新型人文教育,培养具有“原创意识”和“文化精品意识”的创意人才。

    

    基于企业层面的建议

    

    塑造一个宽松自在的工作环境。创意人才一般都有独立、自主、自由的要求,能力越强,独立自主从事项目开发的意识也越强。他们倾向拥有一个能自我引导、自我监控的工作环境。另外,创意人才常标新立异、敢为人先,不因循守旧,不随波逐流,但他们的创新和尝试也因此充满失误、失败。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对创意人员应持宽容的态度,允许犯错,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创意动机和激情。对企业的研发、创意人员可实行“弹性工作制”,加大工作时间的可伸缩性和工作地点的灵活多变,这更有利于促进新创意的产出。

    营造一个良好科研氛围。企业要营造一个说真话、扎扎实实干实事的学术科研氛围,不说真话的环境、不说真话的人很难成就创造性事业。

    让工作变成一种乐趣。当企业员工认为工作是一种乐趣时,会营造出利于激发创意思维的文化氛围,从而为企业不断带来新鲜创意。

    构建一个平等畅通的沟通平台。诚实的信息反馈对于整个创意人才管理系统意义重大。如果没有正面积极的反馈,胜任力高的员工也许会失去工作的动力。企业可经常举行高管与创意人才共同参加的午餐会、无主题讨论会、野外活动等活动,形成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环境,这会使人才备感信任和尊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唯才是举。改革企业的用人制度,坚持“唯才是举”。

    加强系统性、实战性培训。创意的知识性极强,因此,企业应该为创意人才提供尽可能多的系统性、实战性培训机会。

    技术入股。鼓励拥有特殊才能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人才,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作为股份参与企业利润分配。

    (作者:张建宏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网站导航
中国旅游教育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9 www.cteweb.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3号北京京伦饭店3层 / 邮编:100020 / 电话:010-85959389/85958389/85951129/ E-mail:ctea2008@163.com
京ICP备12047469号-12 公安备案号:11010102004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