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系统总结“阿者科计划”在旅游减贫、制度创新与社区赋权等方面的阶段性成果,回应乡村振兴背景下集体经济发展、社区治理与文化保护的深层议题,2025年7月17日至20日,中山大学主办的“阿者科计划”2025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召开。会议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管理与监测中心共同承办,《旅游学刊》和《旅游论坛》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围绕“旅游减贫”“旅游集体经济驱动的乡村治理与制度创新”“高校(第三方)的地方旅游援助实践”三大主题展开,致力于搭建一个链接学界、业界与在地实践的多主体对话平台。



“阿者科计划”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于2018年发起,依托哈尼族世居村寨“阿者科村”开展长期驻村研究,聚焦旅游吸引物产权确权、收益分配机制与社区协商治理机制的构建。项目在七年多的田野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旅游减贫与赋权为核心的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可持续、可复制、可传播的实践范式。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正是在“经验积累”迈向“知识提炼”的关键节点上,推动学术界更深入回应中国旅游乡村转型中的制度逻辑与发展命题。

一、以村为课堂:沉浸式踏勘与文化体验

本次学术研讨会为期四天,设置实地踏勘、民族文化体验与学术汇报三大板块。7月18日,与会嘉宾在村民引导下深入阿者科村,考察村落空间格局、旅游设施与治理机制,沉浸式参与哈尼族“六月年”民俗节庆,并开展小组徒步调研,感知制度嵌入与文化生产的互动机制,亲身体验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的日常运作逻辑。

二、学术共振:多学科视角下的制度反思与知识互证

7月19日,学术汇报环节在哈尼梯田文化博物馆举行。元阳县委副书记、县长慕明军致欢迎辞,感谢大家支持地方文旅发展。《旅游学刊》副主编吴巧红应邀出席并发表致辞,她回顾《旅游学刊》与阿者科计划同行的历程,阿者科计划成为理论服务实践、知识转化为制度的经典范例。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保继刚教授以主旨演讲形式,系统梳理了“阿者科计划”的演进脉络,从制度构建、社区行动到治理协商,展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旅游赋权的探索路径。

在学术汇报环节中,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乡村旅游、制度创新与社区赋权等议题展开深入分享。郑州大学朱美光教授以“河南版‘阿者科’”为构想,探讨中原地区文旅融合的本土路径;东北师范大学周丽君副教授分享了吉林边境村的旅游发展模式;马来西亚泰莱大学博士生石捷从民族旅游视角切入,研究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感知差异;大理大学谢斐副教授聚焦白族扎染女性,探讨传统工艺在旅游中的生计与性别意义;马来西亚泰莱大学博士生王笛则关注少数民族社区中的心理赋权机制;云南财经大学硕士生赵颖从环境正义出发,分析喜洲古镇旅游中的多方利益冲突与博弈;江西师范大学卢俊阳副教授聚焦乡村旅游企业的空间演化逻辑,揭示制度与组织路径的嵌套关系;中山大学硕士生龙宇彤则结合田野经验,呈现哈尼族女性在旅游实践中的身体感受与性别角色转化。上述发言从制度结构、文化实践到个体经验,展现了“阿者科计划”所激发的理论讨论与多区域、多案例的联动效应。

三、公益共建:社会力量助力儿童福祉与社区保障

在本次研讨会期间,珠海市若水同欣公益基金会与“阿者科计划”举行签约仪式,支持“阿者科计划”的学术研究和国际推广。“阿者科计划”自实施以来,持续获得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支持。捐赠内容包括:儿童书包与餐盒、医疗器械与常用药品、不锈钢粮仓、奖学金、医疗费用等,助力村庄儿童成长与社区发展。

四、在地回声:驻村研究生与青年学者的行动体会

学术汇报结束后,特别设置“在地回声”圆桌讨论,由大理大学谢斐副教授主持,三位不同阶段的驻村研究生代表依次分享实践体会。首位驻村研究生杨兵回顾了制度初建时期的民意引导与合作机制搭建;第12批驻村研究生龙宇彤则分享了和村民们共同生活、彼此陪伴,一起经历的许多难忘而有趣的瞬间,收获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接着,来自“阿者科计划2.0”(元阳县南沙镇那里村)的姚艺坤,带来了该计划复制拓展过程中的最新观察与挑战。“阿者科计划2.0”探索以集体旅游收益为村民增加购买农村社保及医疗保险产品,构建更具抗风险能力的保障体系。他们的叙述不仅还原了知识与行动融合的真实质地,也体现了“田野即课堂、村庄即教材”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理念。

五:展望未来:共建中国经验的全球传播路径

此次研讨会不仅为多视角学者与实践者搭建了交流平台,更推动了旅游研究从概念提出、制度建构到行动回馈的系统路径创新。它不仅是一个项目的阶段性总结,更是推动“知识—制度—行动”螺旋上升的重要节点。



未来,“阿者科计划”将继续聚焦中国特色旅游减贫与赋权路径的理论深化与世界经验贡献,进一步探索田野中的制度创新、社区共建与国际对话,为全球旅游减贫与可持续治理提供更多中国智慧。


返回
顶部